QQ登录

只需一步,快速开始

扫一扫,微信登录

NVME SSD

已有 314 次阅读2019-4-9 09:28


纵观硬盘储存的发展史,有着这么一条亘古不变的道理,体积在变得越来越小,但是相反的是,容量反而越来越大,虽然硬盘的读写速度也得到了一定的量的提升,但是一直都没有质的飞越,终于在近些年,诞生了体积更小速度更快的M.2。相信很多不经常接触DIY的朋友,对于M.2的概念只存在于“哦,我知道它是个固态硬盘。”

那么接下来,我将以阿斯加特的AN系列M.2为例,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何为M.2。

在阿斯加特(Asgard)的高端SSD产品上,我们可以看到“nvmEXPRESS”的字样。这个字样就代表着支持NVME方案的SSD。那么NVME又是什么意思呢?

NVME称为非易失性内存主机控制器接口规范,是一种逻辑设备接口规范。早在2009年INTEL就开始着手寻找一种替代SATA方案的接口。并于2011年3月发布第1.0规范版本,2年后正式上市。发展至今已经更替到1.3a的规范版本。

相较于专为HDD设计的SATA规范,NVME接口将直接获取PCI-E通道与CPU进行数据交换。将最大队列深度从32提升到64000,因此使用NVME协议的SSD IOPS将会获得数倍的性能提升。

在NVME规范出现之前,高速SSD设备只能通过PCI-E接口来获取PCI-E通道。在体积上相当于一块普通显卡的大小,发热量也难以控制。并且需要为对应的设备开发独立的驱动程序。使用方面相当麻烦。NVME规范出现后,直接允许设备通过M.2接口来获取PCI-E通道,并且体积上也相应大幅缩减,因此现在许多笔记本等小型设备也开始支持NVME SSD。

在许多人看来,他与普通的M.2接口SSD并没有太大差别。同样是2280长度规格,同样是“口香糖”状。

但是仔细观察NVME与SATA规范SSD接口还是能找到他们的差别。如图所示右边同样也是来自阿斯加特(Asgard)的M.2雷赤,这样一对比就可以发现明显的不同,该接口的金手指部位却有2个缺口。这是怎么回事呢?

其实这也是区分NVME与SATA M.2接口的一种办法。正面观察时,右边有缺口的则是属于B-KEY M.2接口,是支持SATA规范的接口,获取的是SATA信道。而左边有缺口的则是属于M-KEY M.2接口,是支持NVME规范的接口,获取的是PCI-E信道。阿斯加特(Asgard)雷赤SSD则属于M/B KEY互兼容的产品。

而NVME产品则只有在金手指左侧才有缺口。这就令它在物理兼容性上与SATA规范M.2接口产生本质差异。因此大家在选购NVME产品时请留意主板是否支持M-KEY M.2接口。

在某些主板上,我们可以清晰看到M.2接口一侧有明显标注。如图所示,该接口一侧标注为:PCIE x2/SATA。这说明该接口可同时兼容PCIE信道及SATA信道的获取。但PCIE信道获取仅为x2速率。

而同一块主板的另一个位置上的M.2接口一侧。则标注着:PCIE x4字样。这说明该接口可以获取PCI-E x4全速率的接口。那么他们在接入同一块NVME的时候会有性能差异吗?

如图所示,将阿斯加特(Asgard)NVME接入至PCIE x2接口时,CRYSTALDISKINFO列表中传输模式显示为:PCIE 3.0 x2/ PCIE 3.0 x4。这意味着该情况下将根据具体接口的最高速率接入X2或者X4信道。此时测得SSD的最大读取速率为1095MB/S。

而将NVME设备接入到标注为“PCIE x4”的接口后。传输模式一栏则显示为“PCIE 3.0 x4/ PCIE 3.0 x4”。这说明NVME已经确定工作在PCIE x4的规范下。并且此时测得的读取速度达到1827MB/S,性能几乎翻倍。这也证实了接入不同接口,获取不同速率的PCIE信道时,是对NVME有很大影响的!

到这里,想必大家对于NVME SSD已经有了一些自己的见解了,而且有个好消息就是最近SSD的价格也开始了回落,如果你也对这种新型的SSD感兴趣的话,不妨自己入手一个亲自体验一下。


路过

鸡蛋

鲜花

握手

雷人

评论 (0 个评论)

facelist

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| 立即注册

关闭

站长推荐上一条 /1 下一条

客服QQ
3502589325 周一至周日:09:00 - 21:00

途鸟吧是一个中小学网课共享平台,为广大中小学生和成人职业教育提供课程分享和互换渠道,目前平台有网课上万部,内容包含小学、初中、高中以及成人职业教育。

Powered by Discuz! X3.4 © 2001-2013 Comsenz Inc.

QQ|Archiver|手机版|小黑屋|途鸟吧知识分享论坛 |网站地图

GMT+8, 2024-6-25 14:22 , Processed in 0.127807 second(s), 30 queries .

返回顶部